您好,欢迎进入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第二届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助力行业突破技术瓶颈mksports官方网站,与商业模式创新

发布时间:2025-03-22 06:05浏览次数:

  2025年3月20日,由中国节能协会热电产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研讨暨技术展示会”在京召开。大会以“以‘绿’为底、向‘新’寻变、以‘智’为基、谋‘新’求质”为主题,汇聚近百家行业领军企业、350位参会代表及逾万名线上观众。

  中国节能协会主持工作的常务副秘书长辛升在致辞中指出,新能源供热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支点,需立足三大方向:构建绿色产业生态、推动全产业链协同、提升国际竞争力。他强调,协会将深化政策研究及产研对接,助力行业突破技术瓶颈与商业模式创新。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强调,新能源供热是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他指出,“十五五”期间需以安全保供为底线、碳达峰为目标,mk体育,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为支撑的绿色智慧能源体系。他表示,“节能是根本,提高能效是基础”,应充分利用工业余热、热泵技术及跨季储热等手段,推动供热行业向“智慧柔性”转型。他特别提到,我国可回收余热资源超13亿吨标煤,储热成本远低于化学储能,新能源供热产业前景广阔。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能源处的参会领导在新能源供热政策路径解读中强调北京市以“三轮政策”构建长效支持体系:2023年出台的《全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1306号文件)明确要求新建项目新能源供热装机占比不低于60%,并逐步削减燃气供暖财政补贴。他指出,北京市新能源供热面积已突破1.34亿平方米,占供热总量的11%,大兴机场、城市副中心等重大项目通过地源热泵、中深层地热等技术实现低碳转型,“四大中深层地热田开发潜力超5亿平方米,将成为未来主力热源”。

  国际视野层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胡润青在会上强调,环境热能(空气、土壤、水体中的低品位热能)是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可再生能源。“热泵技术用1度电可贡献4份热,其中3份来自环境热能。”她呼吁,借《可再生能源法》修订契机,将环境热能纳入法定可再生能源范畴,并建立热泵COP值达标核算体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魏庆芃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深层地热能井下换热热泵+AI零碳供热创新路径”,他强调“高科技平民化”是实现“零碳免费”供热的核心目标。魏教授指出,取热能力与施工工艺的“剪刀差”是核心挑战,需全行业协同攻克。他表示应借鉴光伏降本路径,融合蓄能、低阻循环与风光电力,构建“地下换热+多能互补”的公平可持续体系,让“广西山区也能用上清洁热源”。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文雍指出:“国土空间规划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抓手,需构建‘集中+分布式’体系实现资源精准匹配。”他介绍,北京煤炭消费比重已降至1%以下,新能源占比达14.4%,目标“十四五”末达15%。通过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项目mksports官方网站,,示范区域清洁供热比例超75%,碧水处理厂、六合村案例成效显著。他强调需将“双碳”目标深度融入城市规划,为全国提供“北京方案”。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京能集团原副总经理王永亮在会议中指出,当前碳排放责任应遵循“谁消费谁承担”原则,强调中国依托“富煤、多风光”资源禀赋,需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热电行业向绿色化、市场化转型mksports官方网站,。mk体育,他提到“想超越先跨越,想跨越先跨界”,呼吁行业以场景驱动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供热,降低对天然气的依赖。

  北京市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热泵与储能推广中心主任许哲指出,北京供热系统重构是“双碳工作的牛鼻子”,当前燃气供热占比超95%,碳排放占全市10%以上,亟需转向绿色低碳。他提出“多点分布、多能耦合”六大路径,强调“电从远方来,热从本地生”,2050年将实现94%可再生能源主导、绿电供热全覆盖及智慧化体系,燃气消费压降至32亿方,助力首都能源转型。

  据了解,本届大会还设立了综合展区,集中展示了20余家行业企业的热泵系统、智能控制阀门、清洁能源设备等新能源供热全产业链优秀成果。展区涵盖智慧供热解决方案、系统节能优化技术及环保装备应用场景,多维度呈现新能源供热领域的前沿科技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此外,本届大会还对获评2024新能源供热行业“中能杯”的20余家单位进行了颁奖,其中获奖项目包括能效领跑、管理标杆、智慧运维示范、技术创新、配套服务、科技创新等,覆盖的技术路线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相变储能、空气源热泵、多能耦合、低碳园区等。

  会后,与会代表先后深入北京城市副中心6#能源站与南中轴文化科技园综合能源项目,实地探访新能源供热技术的创新应用场景。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mk体育,

020-88888888